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概述: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好发于头面部位,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其特点是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国外基底细胞癌占皮肤癌的50%~65%,中国皮肤癌中以鳞癌多见,与基底细胞癌的比例为5∶1~10∶1。

病因

病因:基底细胞癌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基底细胞癌起源于表面或皮肤附件的多能性基底样细胞,可分多方向分化。癌细胞似基底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胞核染色深,胞质少,胞界不清楚。瘤实质与间质之间有对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的基底带。间质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间质因含大量酸性黏多糖而呈黏液样,当标本经固定脱水后,间质内黏蛋白皱缩,导致部分或全部与瘤实质分离。但通过这种现象在病理学上与鳞癌等肿瘤相区分。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基底细胞癌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略呈隆起、淡黄色或粉红色小结节,仅有针头或绿豆大小,呈半透明结节,质硬,表皮菲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但无疼痛或压痛。病变位于表皮深层者,表面皮肤略凹陷,失去正常皮肤的光泽和纹理,经数月或数年后,表现出现鳞片状脱屑,以后反复结痂、脱屑,表现溃烂、渗血。当病灶继续增大时,中间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表面形成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节溃疡型  较常见,损害为单个,自针头大小至绿豆大小,呈半透明结节,质硬,表面菲薄,伴毛细血管扩张,稍受外伤即出血。其后渐增大,中央凹陷,表面糜烂或溃破,溃疡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菜花样,覆以浆液性的分泌物;边缘继续扩大,可见多数浅灰色呈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参差不齐向内卷起。这是此癌典型的临床形态,称之为侵蚀性溃疡。
    2.浅表型  少见。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早,头部极少。
    3.局部性硬化型  极少见,好发于面部、额部、颧部、鼻部和眼眦等处。损害为单发,表现为扁平或稍隆起的浸润块,呈不规则或葡行状,大小自数毫米至占据整个前额部,灰白至淡黄色,表面光滑,可透见毛细血管扩张。生长缓慢,触之较硬,多有破溃,类似局限性硬皮病
    4.瘢痕性癌  罕见,多发生于面部,损害为浅表性结节状斑块,生长缓慢。
    5.色素化基底细胞癌  是以上各型中出现色素沉着者。

并发症

并发症:无。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无特殊表现。

诊断

诊断:当基底细胞癌有典型特征时,如结节超过数毫米时容易识别,可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早期色素增加的基底细胞癌与传染性软疣、老年性皮腺增生则难区别,后者可见在损害中央有充以角蛋白的点状凹陷。当基底细胞癌表面有明显结痂或鳞屑时,应与寻常疣、角化棘皮瘤和鳞癌等相鉴别。而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可被误诊为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边缘内卷,有毛细血管扩张,色泽呈褐色,周围无色素晕。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则颇似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但要注意其线形边缘不清楚,可与局限性硬皮病相鉴别。但最终往往靠病理检查来确定。

治疗

治疗: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敏感,一般采用放射治疗。
    1.放射疗法  剂量与照射范围视病灶大小而定:凡病灶直径<1cm,较表浅的,可采用50kV接触治疗,总剂量22Gy;病灶直径<5cm,厚度<0.5cm者用120~140kV中度X线分割治疗,疗程2~3周或3~5周;病灶直径>5cm,浸润较深者用160~180kV分割治疗,疗程3~5周,总剂量45~60Gy。放射治疗的优点是疗效佳,头面部不留瘢痕。但对局部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则不适用。
    2.化学治疗  凡无淋巴转移者,头面部基底细胞癌一般不主张全身性化疗,多应用局部搽敷抗癌药。
    (1)1%~5% 5-氯尿嘧啶软膏涂抹,早晚各1次,持续2~3周。局部可能发生糜烂,改用抗生素油膏涂擦。
    (2)20%赡酥软膏,皮癌净,全身用平阳毒素15mg,1次/d,总剂量600~900mg,对较大病灶则局部用药疗效,应慎用。
    3.冷冻治疗  适用于富于纤维成分,病灶不大的基底细胞癌。以病灶中心及周围2~5cm正常组织作为治疗区域,用液氮喷射到癌中央,一般持续30s左右,使局部温度降到-20℃,然后缓慢解冻。如无精确温度计测试,临床上可按停止使用液氮后到解冻需要的时间来粗略估计冷冻是否足够。一般头颈面、面部的小病灶至少1.5min,还常需重复进行,解冻2次,第二次可据第一次治疗程度作适当调整。当肿瘤组织坏死脱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以抗生素油膏, 2次/d,3~4周伤口可完全愈合。据报道,冷冻治疗后,头皮基底癌复发率高,故多认为不宜采用。
    4.激光治疗  常用CO2激光及Nd:YAG。用高能量切割,低能量凝固,适用较浅表肿瘤,优点是损伤小,修复好,缺点是缺乏边缘组织病理检查。
    5.手术治疗  对病灶>1cm者,手术仍是主要疗法,必要时可结合放疗联合应用。
    (1)刮除手术:适用于浅表、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在局麻下先用3~4mm大小刮匙刮除周边和基底残余瘤组织,最好用电凝烧灼。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优点是伤口小。适用于面部和额部。
    (2)化学外科:美国医师Mohs首创,原先用氯化锌糊剂固定肿瘤后,将其水平削下送病理检查,每削一次送检一次,直至送检组织无癌组织为止。目前已无需用氯化锌糊剂,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此法适用于较大肿瘤,治愈率达99%,其技术难度较大。有人认为,此法与手术切除送冷冻切片检查,并无本质区别。
    (3)手术切除:根据灶大小,有无转移来决定切口范围和操作深度。当肿瘤深入颅骨时,应将累及的颅骨甚至硬脑膜一并切除,再做修复与植皮手术。

预后

预后: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淋巴结节转移,预后较好。

预防

预防:无特殊。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